倾情海外四十六载 救死扶伤誉满他乡——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援外医疗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2-10-09 00:00 分享到: 自1976年起,百色市人民医院响应号召,陆续派出6批共11名医疗队员参加中国(广西)援外医疗队,到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非洲法语国家开展援外医疗工作。期间,医疗队员们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发挥本领,不仅救治了大量患者,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扬,为加深中非人民友谊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1976年至今,林信英、陆炳德、游荣志、李宁、黄世荣、凌尚准、罗忠叁、卢炳益、卢平宣、陈丰、韦永昌,这11个名字,组成了百色市人民医院四十六载援外医疗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叹的援外医疗济世之歌。 01 秉承医者使命,彰显人道之光 1976年,广西开始承担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分别向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非洲法语国家派出医疗队。现已86岁高龄的林信英是第一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他当时还在凤山县人民医院工作,1981年调入百色地区人民医院。当时的林信英正值壮年,他信心满满地接下了任务,出发前往尼日尔共和国进行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林信英在援助医院负责放射科工作,由于当地缺乏专业医疗人员,他一个人包下了拍片(X光)、洗片、诊断等所有工作,2年多时间,他为病人拍摄的X光底片达18000多张。在此期间,因为长期无防护暴露在X光环境下,辐射对林信英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导致他回国后常常感觉身体无力。即使经受了这样的磨难,每当有人问起这一段援外经历时,林信英却从不对人述说艰难的部分,从他回忆那些岁月时语气里的坚定和深情,能够感受到一位济世医者秉持的人道主义真挚情怀。 第1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林信英。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40多年可以完全改变一家医院乃至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如今已经难以想象当时的林信英在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如何奋战,如何坚持,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但仍能在此后的每一位援外医疗队员身上看到这种不屈的信念和顽强的精神。 1978年,市人民医院手麻科主治医师陆炳德、外科主治医师游荣志、护士李宁接下第二棒,随同国家医疗队赴尼日尔共和国马拉迪省医院工作,历时2年2个月,于1980年10月底回国。1988年10月,陆炳德再次参加广西第7批援外医疗队赴尼日尔共和国首都尼亚美医院工作,时间2年。援外医疗工作期间,医疗队3名队员负责医院的麻醉等工作,施行各种麻醉1695例,诊治各种疾病2万多人次,手术2000多例,无一差错事故,获得受援国官方满意证书和中国驻尼大使馆党委荣誉奖状。 第2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陆炳德、游荣志、李宁。 受援医院十分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作为护士的李宁工作量非常大,前后共配合开展专业手术4100多例,无一例失误。有一次,李宁所在医院要对一名孕妇进行紧急手术,需要在孕妇麻醉状态下将体内的死胎取出。当时情况危急,做好各项准备之后,李宁凭着精湛的技术,成功挽救了孕妇的生命,目睹一切的非洲同事们震惊之余也非常敬佩李宁无畏的勇气和专业的救治水平。在援外工作中表现突出,她获得了尼日尔政府颁发的银质勋章证书。 第2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李宁。 1986年11月,市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眼科副主任医师黄世荣参加广西第6批援外医疗队,赴尼日尔共和国马拉迪省医院工作,1988年11月回国。期间,黄世荣负责该省医院眼、耳鼻咽喉和部分口腔颌面外科工作。援外医疗历时2年,他的工作记录写得密密麻麻,门诊病号达15460人次;出诊、急诊、抢救危重病人306人次;收住院治疗167人;大小手术867例。《右江日报》1989年10月13日刊发文章《四万里外树丰碑》,讴歌了黄世荣和他的同事们在异国为中国树起新时代丰碑的事迹。 02 两度援非奋战,坚守初心使命 援外工作是一件苦差事,在这11位援外医生当中,有3位医生选择两度远赴非洲完成援外医疗使命。1988年10月,曾经在1978年至1980年远赴尼日尔共和国援外2年的麻醉科主任陆炳德再次报名参加广西第7批援外医疗队,这一次,他赶赴尼日尔共和国尼亚美首都医院工作,有了之前援外的经验,他在这2年时间里稳扎稳打,作出了不少新贡献,获得了尼日尔政府颁发的银质勋章证书。 卢炳益也曾两度援非。2003年,卢炳益加入第12批和1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在援非的3年3个月里,他救治当地各病种危重病人达1500多例,出色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医疗任务,得到尼日尔共和国政府的肯定,并获得尼日尔共和国政府授勋。 第12、13、20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卢炳益。 2018年1月,卢炳益再次接受党和国家的召唤,成为第20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远赴尼日尔共和国执行援非任务。第二次援非,他一边给当地医务人员做传帮带工作,传授国内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经验,一边为驻尼日尔大使馆、经商处、中资机构及华人华侨提供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 两度援非,总时长达4年6个月,卢炳益发挥优势,在麻醉技能的传、帮、带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回国后,卢炳益没有居功自傲,他依旧奋战在手术台幕后,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麻醉业务水平,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另一位两度援非的是第20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卢平宣,他在尼日尔综合医院从事传染病学内科救治防控、体检等工作。在第一次援外工作的3年时间里,卢平宣接诊几千例病人,精湛的医术不仅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还成功挽救了一名在外工作同胞的生命。 第20、21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卢平宣。 2019年10月21日,就职于某中资公司的一名中国员工在返回中国途中,在航班上陷入严重昏迷,飞机紧急迫降尼亚美并向当地的中国医疗队求助。中国医疗队副队长陈志斌、卢平宣以及翻译麦哲翔3人立刻连夜赶去,把病人转至尼日尔综合医院ICU病房抢救。次日早上,中国医疗队队长刘勇刚率领医疗队各科室医疗专家对病人进行集中会诊,讨论病情,最终确诊为重度脑虐伤寒以及并发溶血症,随后制订最优医疗方案,组建由卢平宣负责的抢救小组。在抢救小组的日夜监护下,病人的病情逐步好转,最后康复出院并登上回国航班。 在援外期间,广大援外医生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他们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维护好医疗和平使者的形象。带着这样的坚持,在第20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工作完成即将回国时,卢平宣放弃了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继续留任支援,成为第21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因为工作出色,卢平宣得到尼日尔共和国政府的肯定,并获得尼日尔共和国政府授勋。 03 光荣出于平淡,艰巨尤为漫长 光荣和艰巨不足以描述援外工作的意义,平淡和漫长也不足以述说那些难忘的日夜,而援外医生们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为这份奔赴留下了不平凡的注脚。 尼日尔共和国是世界上天气最炎热的国家之一,当地的高温干燥气候给所有援尼日尔医疗队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条件恶劣,蚊蝇猖獗,疟疾流行,给队员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第12、1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罗忠叁援外期间就曾两次“中招”。当时,罗忠叁一心扎在工作上,每天埋头苦干,结果因为工作过于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幸两次染上疟疾,面临生命危险,但是,两次疟疾带来的病痛都没有击垮罗忠叁,病好了之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令罗忠叁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在那样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他能够做到仅凭一张胸片和一支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就成功完成多例风险较高的心包穿刺引流手术,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这些成绩来之不易,罗忠叁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果断有效的诊治,不负嘱托,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 第12、1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罗忠叁。 除了疾病的威胁,陌生环境、语言不通、炎热天气等也是援非医生要面临和克服的现实困难,而在第12、1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凌尚准眼里,与工作相比,这些困难不值得一提。凌尚准主要负责骨科方面的医疗工作,工作时间,他总是像一颗钉子一样扎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人就接诊了几千例病人。细心周到的诊治是凌尚准在患者当中的口碑,每当他出诊,门外常常坐满闻名而来的病人,这是对凌尚准医术医德的认可,也是对他尽职尽责完成援非任务的检验成果。 第12、1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凌尚准。 而在条件更加艰苦的科摩罗也留下了市人民医院援外医生的身影。2018年1月,第12、13批援科摩罗中国医疗队队员陈丰踏上非洲的土地,来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科摩罗,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匮乏、医院设备落后的条件下,陈丰努力治病救人,用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他的经历为市人民医院援外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也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 第12、13批援科摩罗中国医疗队队员陈丰。 46载筚路蓝缕,11位援外医生前仆后继,市人民医院的援外接力从未间断。时间来到2021年1月27日,第22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韦永昌接过前辈们传递的援外大旗,启程前往尼日尔共和国,如今,他在尼日尔综合医院工作已经一年多。忙碌之余,韦永昌会抽空从大洋彼岸传回一些工作照片,报平安的同时向亲朋好友述说思念之情。在这些照片里有不少韦永昌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奋战的画面,既展示了援外医疗工作的一角,也记录下了两国医护的深厚情谊。自出发之日起,市人民医院的援非传统一直激励着韦永昌,他决心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更多的贡献,以有限的力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广大非洲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竭力完成光荣的援外医疗使命。 第22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韦永昌。 多年来,市人民医院的援外医生们发扬“仁爱普生”的崇高精神,不负嘱托,不辱使命,一次次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他们比肩随踵,传承和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生命、珍爱和平的良好形象,展现了红城儿女的使命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书写出援外医疗的壮美篇章,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载于史册的贡献。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